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20 年6 月成立馆藏文物活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实施文物活化工程,积极探索研究挖掘、展览展示、阐释传播一体化的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舞台活化的首次尝试,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大文化战略的孵化项目。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牵引推动研讨与策划,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发挥双一流科研和学科力量,将“90 后”甚至“Z时代”的年轻群体对文物的热爱与专业相结合,依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反映的宫廷劝谏、市井杂耍、庭院表演等多个场景,还原藏品所处时代背景、生活风貌和艺术样式。通过剧目创演,将观众对陈列在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展厅东汉陶俑的“凝视”,活态转化为当代大众与历史上芸芸众生的人生“对白”和精神“对话”。在国家博物馆剧场,台上与台下,穿越时空,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品格得以承袭。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本剧的选题极富人民性,把艺术创作的敏锐触角伸向两千年前生活在成都平原锦江之畔的俳优。以静静流淌的五千多年文明为底色,以汉代的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通过三个单元故事、四个场景、数十年光景,生动再现生活在汉代社会底层的俳优人的生命起伏,于跌宕境遇和悲欢离合中讴歌卑微却乐观的灵魂。击鼓说唱俑代表中华文化最早的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的形态。这部文物活化剧目表现形式多元,具有“新古典主义”色彩,融合了话剧、音乐剧、戏曲、曲艺、歌舞、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当代审美意识。
这部剧创意、创作、顽强诞生于战疫最困难的时候,在国家博物馆的演出比计划推迟了500多天。由衷感谢出品双方克服困难一路同行,感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在本剧选题、创作和表演上给予的宝贵建议。期待未来继续得到各方的关注和支持,跨界创作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项目,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活化”品牌,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增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丰厚滋养。
击鼓说唱俑
东汉
高 56 厘米
1957 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
此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这些均可为证。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
摘自《中华文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黄新宇

饰演

击鼓说唱俑/ 钱优/ 百戏艺人/ 蚩尤戏/ 盘鼓舞者

舒灏

饰演

赵优/ 高优/ 圣上/ 百戏艺人/ 蚩尤戏

吴帅

饰演

年轻赵优/ 关优/ 丞相/ 百戏艺人/ 蚩尤戏

任真

饰演

赵优妻子/ 百戏艺人/ 蚩尤戏

李纪柯

饰演

蒋优/ 武将/ 百戏艺人/ 蚩尤戏/ 盘鼓舞者

卢宇阳

饰演

孙优/ 引荐人/ 百戏艺人/ 蚩尤戏/ 盘鼓舞者

徐宏儒

饰演

肖氏/ 百戏艺人/ 蚩尤戏

刘馨悦

饰演

美人舞舞者/ 百戏艺人/ 蚩尤戏

延伸阅读
查看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