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睡的唐代少女苏醒后不断发问,兵马俑诉说内心独白,男女俑互相倾慕表白,大花女俑生命的花期绽放,击鼓说唱俑诙谐表演,向往大唐的西域商人远眺长安……沉睡千年的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醒”来。9月26日至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的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又名《醒》),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场连演三场。这是双方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打造的首部文物活化剧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2022年7月给国博老专家回信中“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致力于打造博物馆文物活化的“样板间”。该剧以国博馆藏精品陶俑为创作灵感,随着唐代少女——伏睡女俑的苏醒,一尊尊来自不同朝代、不同行业、造型各异、个性明显的陶俑焕发出生命,通过语言和舞蹈向观众倾诉他们的所见与所思,努力还原从秦至唐跨越千年的文化流淌。以栩栩如生的器物之“形”,展现巧夺天工、传承不息的制俑技艺,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神”,再现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貌。
《俑立千年》是双方通过深化“博物馆+院团”的跨界融合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创作团队在文博、戏剧等领域专家的学术支撑下,打破常规创作模式,采用“话剧+舞蹈”的表演形式,融合“科技+影像”技术手段,带着当代的目光为陶俑二次“开相”,让这些不朽再次从时、气、材、工与时光中显现,从历史中醒来。观众置身国博剧场,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唤醒流淌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通过‘舞蹈’这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将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中静态的‘俑’充分地‘活’起来,利用时间的维度,将‘俑’活化成‘人’,将‘人’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放在鲜活的生活中。”现场观众观演后表示。《俑立千年》充分释放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在活态展示与创意传播中力求准确阐释中国人看待自己,看待生活,看待文化的价值观念。
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全面启动实施馆藏文物活化工程。未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高质量推进馆藏文物活化工作,立足丰富馆藏,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活化”品牌,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陶俑

  • 陶俑

  • 献食陶俑

    东汉

  • 舂臼女俑

    东汉

  • 击鼓说唱俑

    东汉

  • 持簸箕陶俑

    三国·蜀

  • 执巾舞俑

    三国·蜀

  • 彩绘伏睡女陶俑

  • 彩绘男装女俑

  • 彩绘男装女俑

  • 绿釉戏弄俑

  • 绿釉戏弄俑

  • 彩绘女俑

  • 三彩骆驼载乐舞俑

摄影 | 塔 苏 赵若辰
肢体剧《俑立千年》用新颖多元的表现形式,让国博馆藏伏睡女俑、兵马俑、男装女俑、击鼓说唱俑、绿釉戏弄俑、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等文物穿越千年,在当代舞台上苏醒。此剧着力还原了不同人俑的造型、服饰,并特别注重角色情感的表达,对人物进行了重新刻画。来自《史记》等经典古籍中的故事灵感,使观众在观演过程中沉浸在中国故事中,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穿梭古今的奇妙之旅。舞台上的人俑表演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神态诙谐,使观众突破展柜限制认识了秦、汉、唐不同时代的陶俑。全剧每个篇章都以相关精品文物为创意核心,除了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姿态外,演员们的服化道亦是相当讲究,铠甲、战袍、绿袍、大花等服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服饰特点。
从道具上看,昨晚演出中使用的杵臼、簸箕、食盘之类,均很到位,服装也可以看出下了很大功夫,簪花类装饰也很漂亮。演员们的表演更是精彩,置身于特制的音响和光电场景之中,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与伏睡女俑的梦境紧密相扣。
俑是沉睡的历史,是沉默的展示。但能动的俑是活的历史,是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动俑”承担这一重大使命何等不易!但剧作家、艺术家们大胆创新、激情创作,以话舞之形,开泥木之身,栩栩再现秦唐盛世场景,先人沧桑情怀!我们高兴地看到,新时代国家博物馆、文工团更好地扮演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传承角色。不得不说,无论是在姿态展示、肢体造型,还是服饰配色、道具选放等方面,整场舞台剧始终紧扣“俑”字主题,让观众时时置身于俑兵俑马俑事俑情之中,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彩绘女俑的举手投足,铠甲俑的高大威武,说唱俑的诙谐幽默,都颇具传神之处。观众既置身剧场,又似倘佯于博物馆中,从各个角度欣赏展品、作品。
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又放大招,嗯,这次主打一个“深思”路线。喜欢舞美、灯光、音效以及舞台剧收尾部分,“升华点”稳稳拿捏住了!历史的激荡,文明的交融,生命的归来,在何时?在你我相遇时,在你我心灵相通时。舞台剧收尾造型,也是一个“漂亮”!
——@Xiu
这场舞台剧十分出乎意料,没想到能以这样极简的手法,如此深入俑的灵魂,探讨一种贯穿古今的人格变化,让俑真正地“活”了过来。全剧以梦开篇,以悟结尾,好像带领观众也沉浸入俑的视角,感受到千年繁华喧嚣与沉静寂寞的强烈对比。特别是舞者用身体的律动,结合语言与戏剧的表达,配合精心设计的音乐,以一种非常新颖的叙事手法,带观众神游一场直击灵魂的精神之旅。
——@莲华
舞蹈很有美感,和灯光音乐配合在一起氛围特别唯美,演员基本功都很好,养眼!一场剧看下来,学到了很多文物和历史知识,下次去博物馆一定好好看看这些陶俑,太有意义啦!
——@香嘴呱呱

这部剧让我非常感动,看的时候就哭了好几回,看过之后再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动人。
俑从来没有真正的身份,俑的身份只是对人的外观的模仿。俑说自己没有名字,只有某些幸运的俑有自己的名字,是因为俑所代表的是五千年里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他们各有自己的奋斗、欲望、喜悦和痛苦,即便知道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他们仍然在用尽全力地生活。无实物表演是因为俑从来没有真实的生活,他们不会唱歌、不会弹琴,从不曾上场杀敌,他们的外观与身份都是其所模拟的人的投射。

俑最初承载着人对生命的珍视,承载着人们对长生的渴望(匠人把自己的样貌赋予俑),但做梦的人们都已死去,唯余空壳一具的陶俑。现代人想象的主角并非俑,而是透过俑想象当年的古人。俑像一面镜子,是现代人与古代人映照彼此的媒介。在俑身上,世世代代的人们与彼此相遇,一代一代地传递文化、传承文明。

这部剧是一场悲剧,又是一首颂歌。它悲叹黎民百姓不断梦想、不停追求,但其短暂的生命像脆弱的小草一样,终究会消失。它盛赞世世代代的人薪火相传,人的文明生生不息,即便遭遇无数的磨难,也从不放弃。

我是多么幸运,成为这众生中的一个。

——@宇宙吉祥物

最后他们定格回为文物的样子,让人觉得,能与千百年前的文物对视、共振,是这个文明的幸运与骄傲。原来我纠结过的存在与虚无,我一直对远方的渴望与摩拳擦掌,都不孤独。

突然好喜欢这部剧啊,越看越喜欢,灵犀一点般有了共鸣的那种喜欢。

——@蟹黄拌面
让文物焕发生命力走近公众的方式有很多种。《俑立千年》蕴含着许多从文物本身出发的思考,很有意味,让人琢磨、回味的地方很多。这样的思考通过舞台剧的方式传递给观众,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这很有意义。剧中每一个俑都有各自的立意,丰富而多样化,既有很当代的元素呈现,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诗意和浪漫。点赞!
——@苹果
对孩子来说,理解这部剧还有难度。也许等他再多了解一点中国历史,会好很多。但是看了这部剧,下一次在国博的展厅里遇见这些文物,那就会有不一样的意义。
——@小米妈
对博物馆来说,这部剧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意义的。文物活化不是做几个视频、拍一些照片就活起来了,需要走进观众的心里,与当代的观众发生连接,从这一点上讲,国博又迈出了一大步。
——@大唐
延伸阅读
Baidu
map